蓝海医疗欢迎您的访问
    服务咨询热线:
  • 0531-68960848
公司新闻

在使用椎间孔镜射频消融刀头时,除常规手术止

发布者:未知,发布时间:2019-12-30 19:51

在使用椎间孔镜射频消融刀头时,除常规手术止血之外,还应注意
,双极电凝在下列情况之下有特殊价值:
1。皮质切开后,对脑表面血管进行电凝止血,切口无出血。
2。脊髓或脑干表面血管电凝止血(应降低输出功率)。
三。当切除血液循环丰富的肿瘤时,双极电凝钳的两个刀片可以从每个阴道钩的不同方向插入并穿过肿瘤(两个刀片间的距离约为14英寸),从而获得广泛的电凝止血(必须增加输出功率),使肿瘤像血液循环较少的肿瘤一样被切除。双极烧灼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Yasargil指出,双极电刀的应用可以使双极电刀的动脉瘤缩小,从而简化手术。动脉瘤的颈部可以用少量的电反复烧灼,直到变白并完全缩小。此时,用小夹子夹住动脉瘤颈部,完成手术是很方便的。注意不要过度电凝,以免肿瘤壁因碳化而破裂,也不要电凝动脉本身的起源。经验证明,许多最初无法用夹子治疗的动脉瘤,经双极电凝法治疗之后,动脉瘤体积缩小,并有适合之上夹子的颈管,可以顺利完成手术。
 
最好配备不同大小和样式的双极电凝钳,以便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连接好电线之后,注意镊子的重量和两片刀片是否平衡。使用冷光源时,注意镊子两尖间保持一定距离。不要使两个尖端相互接触而形成电流短路,失去电凝效果,并有适当的尖端和夹子例如,双极电凝常使用具有适当尖端宽度的膝镊。
在使用后,应根据不同的操作需要,更加注意和熟悉调整电力输出。过度电凝导致组织碳化、破裂脱落,造成继发性出血;电凝不足只会使表层组织凝固,不能使血管与其中的血块结合,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在使用电凝时,要注意镊子首先要接触组织,然后踩之下脚踏开关,接通电流,特别是薄壁血管,以免火花引起出血。
 
使用易燃麻醉剂时,必须与麻醉师密切合作,防止发生爆炸事故。电凝镊操作规程:⑴滑动。(2) 镊子尖端的宽度通常为0.9和0.6毫米。(3) 镊子的总长度一般为16厘米和19厘米,深部有时需要22厘米,都是膝盖状的。(4) 镊尖最常用的形状是直的,有时需要直角下弯形和直角之上弯形。(5) 除了镊子的尖端,其他部分都是绝缘的。
2。电凝输出调节:一般止血电凝输出为1-4(负载为100Ω时相当于6-22瓦),常用电凝输出为2-3(相当于12-17瓦)。
三。术中标准电凝效果良好:①电凝后,血管颜色先由紫红色变为白色,然后变为棕黄色,管壁仍保持一定的弹性。(2) 血管直径明显缩小,约为原血管直径的一半;电凝长度为原血管直径的2-4倍。(3) 电凝后镊尖与血管壁无粘连。(4) 一般外力如牵引、抽吸或高血压、颅内压升高,都不会引起出血。
过度电凝:⑴血管颜色由棕色变为黑色,血管壁硬而脆。(2) 血管严重萎缩,直径小于原血管的13。(3) 镊子尖端与管壁间可能发生粘连。(4) 受外力影响小,易破裂出血。电凝不足:⑴血管颜色由红变白。(2) 血管收缩不明显,血管直径不明显变小或变小之后立即扩张,或电凝血管长度不够。(3) 由于外力的轻微影响而再次出血。
四。我们采用的双极电凝止血方法可以归纳为六点:⑴选择宽镊(最常用0.9mm)和低电凝输出(最常用2.5),避免过度电凝或镊子与血管壁粘连。(2) 断电凝血法:不易造成镊子与血管壁过度凝血或粘连。每次电凝约0.5秒,反复多次,直至达到电凝完善标准。(3)递增迁移电凝:对于较大的动脉,电凝从近端逐渐向远端转移,间断电凝的数量逐渐增加,直至远端血管的电凝表面变黑,在发黑的地方割血管。采用高硬度金属材料制成,无变形、无腐蚀;镊子尖端接触面需达到高光(4)阻断血流电凝法:直径>2mm的动脉或血流异常快的血管(如AVM),先用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再进行电凝,更安全、更容易达到理想的电凝效果。(5) 封闭区域的长度应为其直径的2-4倍,并应尽量切割。(6) 电凝前必须用生理盐水湿润血管壁,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
5个。各种组织电凝止血方法:⑴头皮:头皮止血主要是用止血钳拉扯帽状腱膜,皮瓣游离侧主要是用头皮夹;需要电凝时,一般用单极,双极时,钳尖宽度为0.9mm,电凝的输出量为2.5或3。当切口遇到大动脉时,可将切口切开一段,然后先电凝再切除。如果血管被切断,用止血钳夹住血管。对止血钳间隙处血管断端电凝之后,取下止血钳,再将止血钳夹持的血管电凝。靠近头皮表面的小出血点无需电凝,以免头皮坏死影响愈合。(2) 肌肉:一般采用单极电凝止血,如双极电凝,镊子尖宽0.9mm,电凝输出2或2.5。出血的血管常见于肌肉纤维间的白色结缔组织。(3) 肿瘤组织:肿瘤表面血管电凝一般采用0.9mm宽镊尖,电凝输出为1-2。如果肿瘤组织受损(如扁平脑膜瘤等),一般采用单极电凝方便,可选用圆形、球形等火炬;如果采用双极电极,则需要0.6或0.4mm宽的钳尖和较大的电凝输出(4-8)来提高破坏效率。在电凝过程之中,镊子尖端间的距离可以较大(约2-3mm),以增加损伤范围;时间可以更长,以增加损伤深度。在电凝过程之中,必须用生理盐水连续冲洗,以避免镊子尖端与组织粘连。(4) 硬膜:镊尖宽度0.9mm,电凝输出2或2.5。可以看到的血管是通过硬脑膜后部的硬脑膜切口电凝。较大的动脉(如脑膜中动脉或眶脑膜动脉等)不需要从硬脑膜剥离之中剥离,而是可以被一层硬脑膜组织分隔开。两镊尖沿血管两边与血管平行移动,直至血管有足够长的一段,当颜色变白,头发变黄时,两镊尖也可垂直于血管放置,进行经导管电凝。两钳尖间的距离约为0.5-1mm。如果硬脑膜切开后有出血,先用湿棉布覆盖脑表面,然后将硬脑膜夹层之内血管断端电凝止血,再对硬脑膜表面的血管电凝一段时间;硬脑膜电凝不宜过多,以免过多硬脑膜萎缩。(5) 神经组织:脑组织常用镊子,镊子尖宽0.6mm,电凝输出2支,脑干、脊髓或神经等特殊部位止血1支。
6。不同血管电凝条件:⑴动脉:当血管直径为0.3-0.5mm时,镊子尖端的适宜宽度为0.6-0.9mm,电凝输出量为2-2.5;当血管直径大于0.5mm小于1.5mm时,镊子尖端的适宜宽度为0.9mm,当血管直径大于1.5mm时,电凝输出量为3~4;采用阻断血流电凝方法时,电凝输出量为3~4,冷凝输出量可降至2。(2) 静脉和血管:钳尖宽度宜为0.9mm,电凝输出量宜为1。
7号。电凝过程之中血管表面的润湿性:如果血管浸泡在液体之中,由于电凝过程之中液体热量的损失,电凝效果将大大降低,因此,在电凝的同时,有必要用吸引器不断吸收更多的液体;如果血管暴露时间过长,表面干燥,在传统电凝条件之下,电凝过程之中会出现过多的电凝,如与组织粘连等,因此,外科手术电凝后,助手必须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暴露的手术野。8个。电凝输出量是否合适的判断:根据手术常规对直径约0.5mm的动脉进行电凝时,如果电凝管完成所需的间歇电凝时间累计为1.5-2.5秒,电凝输出为宜,若电凝累积时间大于3秒,未达到血管凝固程度,可认为电凝输出过小,需调高再行;例如,电凝的累计时间不到1秒,血管电凝达到了完美的水平。应考虑电凝输出可能过大,应减1档再试一次。
4、 双极电凝器与敷料配套
⑴吸引器:是电凝过程之中的主要配套设备,可为电凝止血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如抽血寻找出血点,抽吸过多的液体避免降低电凝的效果,抽吸少量脑组织暴露一段出血血管,甚至用抽吸头在自由状态之下抽吸出血血管都方便电凝。一般情况之下,吸管由左手握住,电凝钳由右手握住。吸管负压不宜过大,以免损伤血管或脑组织。我们的经验和实验证明,100-200mmh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负压。吸入管必须有不同的厚度供选择。我们使用四种外径,分别是1,2,3和4毫米。后两种用于脑手术,之后两种用于脑手术本实用新型用于硬脑膜之下、肌肉之下和头皮之下的手术。导管选用柔软、坚韧、在300 mmhg负压下不收缩的透明硅橡胶管。接头的直径不应小于胶管。常规准备两套抽吸装置。
(2) 湿纱布:主要用于头皮瓣或肌肉的止血。轻轻按压伤口之后,可获得大范围的暂时性清创,便于找到主要出血点,实施电凝。用吸液器辅助电凝出血点时,用湿纱布暂时按压其他出血点,然后逐点止血。在寻找头皮伤口边缘出血点时,用湿纱布比用抽吸器来得快。
(3) 湿棉片:在脑、脊髓或神经上止血时,采用抽吸装置加湿棉片帮助寻找出血点,电凝止血往往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5、 在双极电凝止血人员配合手术后,巡诊护士检查电凝及其开关功能是否正常,并将电凝输出程序设置为2.5。
在操作过程之中,如果需要改变电凝的输出大小,操作者将指令电凝的输出编号。巡回护士调整报告之后,接线员可以开始使用。手术助理控制电凝器的脚踏开关(在显微手术之中有助于操作者集中注意力,保持所需的身体平衡),并使用电视屏幕或手术摄像机的窥镜和手,手术助理可以调节焦距和中心操作显微镜的视野可供操作人员随时使用,使操作不受停顿。每次电凝左右,仪器技术人员或助手用湿纱布擦洗镊子尖端,确保镊子尖端光滑湿润。助理或仪表技术人员应随时检查和清洗吸入管及其管道,确保其畅通无阻。如果吸管堵塞,仪表技术人员应立即更换另一根相同口径的备用吸管,然后对更换的吸管进行疏通更换,如采用壁式中心吸管装置,操作助手调整连接管之上的侧孔数量以控制负压。
6、 一些经验。止血是神经外科的一个基础性和特殊性问题。自从格林伍德设计并应用椎间孔镜射频消融刀头以后,神经外科的止血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银夹止血相比,双极电凝止血更方便,组织之内无异物残留,术后CT复查无伪影干扰;与单极电凝止血相比较,双极电凝止血相比较,止血更准确,对四周组织的损伤更小。即使在脑干表面进行电凝,也不会影响呼吸和心脏的正常活动。基于超过优点,双极电凝已成为当前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验研究表明,理想的血管闭合应以管壁内层紧密粘连和结缔组织凝固为特征,但纤维结构仍保持不变。止血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电凝过度或不足不能达到理想的血管闭合。采用宽钳子、低电凝输出、间断电凝烧灼等方法,容易获得满意的血管,但通过大量的实践检验和实验研究总结出电凝术是否有完善的术中观察标准,便于外科医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酌处权。
三。由于动脉底层厚度大,透热率低,血流速度快,在常规电凝条件之下难以达到满意的烧灼效果。因此,我们采用阻断血流和移动渐进式电凝来解决这个问题。移动渐进式电凝故意造成近端电凝不足,远端电凝程度过高,下方一定要有一个地方达到电凝的最佳状态;阻断血流之后,电凝,由于它减少了血管之内血液流动对热能的消耗,还抵消了管道直径、管壁厚度和快速血液流动对热能需求的增加。即使电凝的输出低于一般电凝,也可以烧灼理想的血管。在常规手术之中,电凝的长度要求为其直径的2-4倍,并应尽量切断。实验结果表明,电凝之后血管的抗拉强度明显提高,因为血管烧灼面积的增加相当于血管壁厚度的增加。电凝后,如何用电凝钳夹持血管,根据血管直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当血管直径为0.3-0.5mm时,可采用两钳尖间的距离。如果血管直径在1毫米左右,就要用镊子轻轻夹住血管,这样当夹住的血管两边接近时,就可以开始电凝。这种方法适用于压力较大的血管,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用过大的力夹住血管,在电凝过程之中可能会造成镊子尖端与血管壁粘连,因此建议用阻断血流电凝代替。
四。由于静脉壁薄,透热性好,在常规电凝手术之下容易达到满意的烧灼效果。另一方面,如果对电凝条件掌握不好,很容易发生血管壁的破裂、粘连和撕裂。术之中应特别注意桥接静脉的电凝,离静脉窦较远,靠近脑表面,防止静脉窦破裂。
5个。止血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是电凝时镊子尖端与血管粘连。除镊子尖端粗糙、不干净、镊子尖端和或血管过干等原因之外,其发生主要与镊子尖端过薄、电凝输出量过大、持续电凝时间过长有关。直接原因是血管受热过快或过多。我们提倡宽钳(0.9或0.6mm)、小输出电凝(1-3)和断电电凝。可防止血管过热或过热,有效防止镊子与血管粘连。如前所述,大动脉电凝采用阻断血流、增加移行电凝的方法,因为过去电凝不易实现,其原因是使用一般电凝输出时,大部分热能被血液带走,电凝不足。如果电凝输出增加,血管内层受热过快,粘在镊子尖端,就可能撕裂血管。血流阻断之后,可采用低于一般电凝输出量的电凝,并可缓慢重复加热,以避免钳尖与组织粘连,且容易完成电凝。
6。电凝过程之中的人员默契配合和抽吸器和脑棉条等辅助措施的配合,既能保持手术视野清晰,及时发现出血点,又能及时排除故障,保持镊子末端清洁光滑,使手术顺利进行。平稳地离开。没有这些必要的辅助措施,即使有合适的电凝条件和方法,也难以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
 
 
 




微信扫一扫加我好友
    电话:0531-68960848
    手机:1566588185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工业南路